共“课”时艰 学校研究生线上教学高质量开展
发布时间: 2022-04-14 浏览次数: 568

  2022年春季学期以来,新冠肺炎疫情在上海肆虐,我校研究生教育相应转移至线上进行。抗“疫”下的研究生教学,继续推进培养质量提升工程、积极探索多元化课堂教学改革,协同创新,精准施策,打造线上深度学习新模式,师生携手,共克时艰,教学深度和温度正成为研究生线上教学主旋律,“研”途有你,“研”续精彩!

坚守云端 融合创新 推进研究生线上教学改革

  探索创新“拓展课堂”,促进研究生综合能力提升。线上教学过程中,学校强化顶层设计,确保教学目标不移、教学内容不减、教学质量不降。教师们采用B站直播的方式,从身心健康、人文素养、就业指导等方面对研究生进行拓展指导,丰富抗疫期间的学习生活,鼓励学生以更好状态加强线上学习,以此完善和创新以综合素质与能力提升为导向的研究生线上教育教学改革。

  拓展课堂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体育锻炼类有健身操、传统拳法八段锦和太极拳,老师对呼吸、动作详细讲解,看似简单,实则精妙,同学们积极跟练,热情十足;邀请心理专家帮助同学们心理调适,有趣的“十巧手”等方法给大家穿上“心灵防护服”;以提升研究生人文素养为主旨,老师讲解周易文化,同学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妙赞叹不已;邀请经验丰富的企业家讲解生涯规划中的外部世界探索,认知行业规律,找对起跑赛道,指导研究生提升求职能力,获得职场“门票”。

  课间版“上应大研究生拓展课堂”推出,受到研究生的广泛好评,首播一周累计有4000多人次参与直播学习,还吸引了很多导师和教职工们踊跃参与,极大丰富了闭环管理中的学习、科研及生活。

  紧紧围绕“三个能力”,改革创新线上教学方法。研究生课堂教学最突出的特点是重启发、重研讨、重前沿,在师生共同努力下,加大课堂交流和讨论力度,着力培养和提高研究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凝练提升能力、文献综述能力,有效激发了学生的探索创新热情。

  导师们根据各门课程特点合理选择授课方式,讨论式、启发式、沉浸式等教学方法广泛运用,案例讲解、文献研讨、课程小论文等有机组合,自学与讲授相互融合,探讨式研究生线上教育教学模式正有序实施。

  有序强化“云端督导”,确保线上教育教学质量。研究生院建立了以“多主体参与、多渠道监督、立体化反馈”的教学质量监测与保障机制。

  研究生教学督导组认真负责,全身心投入到线上教学质量监控工作中,对线上教学督导督查。根据授课教师使用的不同教学平台,实时切换听课,查看授课教师的教学状态和教学过程,严肃严谨完成线上督导工作,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建议并反馈,把督导过程中发现的优秀案例、举措和模式进行交流讨论,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确保教学活动线上线下同质同效。

  薛庆水老师线上听课《传感器网络与应用》

  李文举老师线上听课《车网耦合控制技术》 

  吴蓁老师线上听课《高分子材料改性技术》、《材料先进成形技术》

启发研讨 产教融合 研究生线上教学高质量开展

  重启发、重研讨、重前沿,任课教师突出“学研结合”“协同培养”,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三者融为一体;学生们敢于质疑、主动思考、积极互动,课程粘合性更强。

  香料香精化妆品学部

  易封萍老师领衔的“天然精油在芳香疗法中的作用机制及应用”研究生跨学科校企导师团队。以项目推进的方式,通过召开线上组会,针对香气与色彩的技术开发和市场应用,达孚生物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夏伟云高级工程师进行启发式指导,刘传祥副教授进行跨学科指导,易封萍教授结合课题研究工作和目前的市场开发前景进行分析指导,课题组老师和研究生积极交流,热烈讨论。

  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

  刘振江老师积极推进产教融合研究生联合培养。通过线上组会形式,与合作企业导师共同就联合培养研究生的生活学习等各方面情况进行沟通交流和指导,讨论科研中遇到的问题,及时指导研究生跟踪学科专业前沿、撰写学术论文和专利,推进相关研究项目的合作申报,提升团队研究水平。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田甜老师《材料现代研究方法》课程采取课件讲授与优质教学视频相结合的方法,扩大学生的知识涉猎范围;在授课中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归纳总结再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活跃课堂学习氛围;带领学生阅读高水平文献,通过对综合案例的学习,将基础理论和实践应用高效地结合起来。

  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

  刘剑老师《容错控制》作为一门应用型交叉学科,关注与同学的互动交流,鼓励同学们多看相关论文并及时总结。每位同学均有机会在线上课堂中分享自己所选控制方向的材料和文献,然后综合点评,让同学们既能收获知识,又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城市建设与安全工程学院

  丁文胜老师《工程结构安全评估技术》课程带领同学们从概率论视角认识世界。通过积极抗疫从而改变病毒传播速度的理论基础,让研究生们了解从个体到集体的强大抗疫力量;线上布置工程实际案例,引导同学们主动参与、积极思考,调动线上课堂的互动热情,在掌握理论方法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应用。

  计算机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

  王辉老师《传感器网络原理与应用》将最新理论研究和技术应用融入教学,注重从课程知识点的研究内容、研究热点、存在问题等方面引导学生勤于思考,鼓励学生追踪研究进展,将课程学习与自身研究相结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国内外高水平研究论文和专业网站等途径进行学习归纳总结,促进学生科研素养的提升。

  理学院

  郭琼老师《有限群表示论》有着理论性强、公式推导多、逻辑思维严密等学科特点,为保证云端教学效果,将“黑板变白板”,在直播教学全过程融入问答环节,实时了解检验教学效果,课后给出复习建议和参考资料,方便学生巩固提高,找准学习兴趣点,引导学生热爱专业。

  生态技术与工程学院

  苟爱萍老师《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以“双碳背景下的景观生态规划设计”为课程思政主线,积极响应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采用视频互动、交流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景观生态学原理,引导研究生作“减碳设计策略”汇报,提升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也培养了理想信念和家国情怀。

  经济与管理学院

  董维维老师《营销工程》课程使用微信群、在线会议等媒介及时推广,“因时”“因人”“因课”制宜地进行教学活动。课程中融入线上答疑互动,督促检查学习进度与效果。定期分年级组织讨论相关科研方向、研究中的困惑以及论文撰写心得。

  马克思主义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组《工程伦理》紧密结合当下疫情防控情况,针对性地展开了涉及生物工程、医药工程、食品工程、环境工程、信息工程和职业伦理等方面的深入探讨,将战“疫”行动成为线上教学鲜活的思政教育素材,引导研究生们关注社会热点,提升社会责任和担当意识。

  外国语学院

  岳红星老师《工程学术英语》通过结合工程学科英语学术论文的篇章分析以及文法研究,提高研究生文献阅读的能力以及培养批判性阅读的意识。训练学生完成个人研究领域的英语论文写作,规范写作格式,熟练运用文献引用技能,特别注意工程学术英语的语言特点,做到逻辑清晰地表达出课题的最新研究成果。

  艺术与设计学院

  邵建建和高颖两位老师《材料构造与专项模式》课程采用多案例分析讲解的形式,让同学们更直观观察和感受前沿艺术方案。理论与案例的深度结合,让课程更加生动活跃,打造创新性研究生课程。每一次的课程作业,都有效开展每一次方案讨论,适时组织专家讲座,有效提高了研究生深度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疫情虽然阻隔了师生的空间距离,但坚定着研究生教育改革前行的力量。在云端,在课堂,在探索的世界里,我校研究生教育教学正走稳步伐、开辟新路!

文/图:研究生院 党委宣传部